September 08, 2022
由教學科研部韓全斌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天然的鐵皮石斛特徵性多糖分解成寡糖片段,並進一步衍生成易分離易檢測的糖苷化合物,由此建立了一種簡單快捷的分析方法,準確分離鑑定了一系列聚合度高達10的寡糖分子,通過分析這些寡糖結構,成功地把鐵皮石斛多糖從β-1,4-葡甘露聚糖矯正為β-1,4-甘露聚糖。團隊更進一步揭示了葡萄糖分子其實來源於沒有去除乾淨的抗性澱粉。這一結果,對優化研究天然多糖化學結構的方法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Food Hydrocolloids》。黃天朗博士和李利鋒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有關技術已經獲得美國專利。
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中藥質量控制的難點
全球公認的植物药类别,为中药作為混合物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時對中藥的質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湯劑是中藥最廣泛的劑型,其中多糖是主要成分之一,顯示出多種活性和很高的安全性,但是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中藥質量控制的難點。 避開了多糖的產品將不再是傳統的完整的中藥複方。
多糖標誌物、寡糖標誌物的研究帶來了一系列突破
在過去幾年,韓教授的團隊成功開發出鐵皮石斛多糖標誌物、冬蟲夏草多糖標誌物,解決了一些名貴中藥的化學鑒定難題。之後,一系列寡糖標誌物的研發,又進一步實現了在複方中對特定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實現了當歸補血湯中黃芪和當歸各自特異性多糖的分析。從此,多糖也可以像小分子一樣在複方中實現獨立的定性定量分析。
寡糖將會在多糖結構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多糖化學結構的研究,受困於雜質的干擾和NMR信號重疊,還不能像小分子那樣實現準確的結構鑑定。此項研究將多糖大分子轉化成承載了結構特點的寡糖,並轉化成易於分離檢測的糖苷,實現了對多糖分子結構的準確分析。同時,還發現普遍報導的鐵皮石斛多糖中的葡萄糖,可能是來自於沒能去除的抗性澱粉,對結構鑑定帶來了巨大干擾。這有助於重新審視有關多糖研究傳統方法的漏洞,並改進這些方法。
此研究項目由學院聯同新鄉醫學院、南昌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科學家合力完成,得到了香港衛生局研究基金和吳文政王月娥基金會的資助。
版權所有 © 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標準化研究中心 - 私隱政策聲明